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咀华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和朋友们坐在一起,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,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,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。他不大开口。如若开口,可能有一半字句在一种木讷的习惯之下失去了应有的尺寸。这对于陆蠡不是损失。我们日常说话,大都是寒暄应酬占去最多的时间,真正的核心在一百句里面也许只是一句,有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字。陆蠡是一个城悫的人,他有一句便只说一句,此外就让情感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和你在默契之中交流。他拿真正的友谊给你,只要你有坦白的沉默还他,口齿不给情感方便,有时候情感便会爆炸,仿佛戏剧没有过程,一跳到了高峰,不假辞藻,跟着就是动作。他的率直能够给人不留余地 ① 。应当或者不应当,黑即黑,白即白,二者之间并无灰色存在。也就是这种向上的道德的人性,当我今天读着他的散文,虽说从前出世的时候没有引起应得的尊敬,提高它们的价值,同时也正由于里面的感情厚实,蕴藉有力,文字格外凝重不浮。

    但是,初次和他相遇,你会把他当做一家商店伙计。他不仅貌不出众身材瘦小,而且右眼失明,虽说睁在那里,因为没有光,定定的,全部面容为之发暗,走了样,无形之中减低了普通社交场合仪表的感受。拙讷加上形貌的委琐,因而给人的印象,也就越发显得质木。仿佛记忆之中某些破烂的临街的门墙,假如我因此不屑于走进去瞻仰,我会错过里面的画栋雕梁,净几明窗,秀山清水。他嗜好文学,书橱乃是一架一架自然科学的书籍;数理有根基,对于音乐也有偏爱,假如你幸运,可以听他入神地一个人在弹奏钢琴。但是他没有精神上优异因而工作上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积习。文化生活社的负责人陆续在抗战期间去了内地,他挑起那想不到的责任的重担,拣书打包,校稿,以及任何跑腿的杂差。好几次他亲自在新年里面给我送版税来,说些抱歉的话,似乎感谢的不应是我而是他。

    就是这样一个渺小的似乎没有响声的老实人,我喝了他的喜酒不到两个月,忽然朋友送信给我,文化生活社被抄,没收全部新旧《文学丛刊》,陆蠡在第二天亲自到巡捕房办交涉,大概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四月十三日,从那天起他失踪了。多少人躲开,然而这个老实人由于责任观念,自投罗网。一个人平时没有一点点英雄的样子给人,然而危机来了,他却比什么人也勇敢,莎士比亚曾经说:

    “因为勇敢要看机会。”

    他必须为文化生活社争回那一卡车丛书,他去了,他遇到的是囚禁,刑罚和死亡。租界当局出卖了一个纯洁的灵魂,然而站在日敌前面,这个纯洁的灵魂在先象征一个良善的中国百姓,如今成为这老大民族的年轻的抗争的声音。传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,他回答不赞成。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战争的看法,他仍是“一定失败”。他可以撒谎,然而诚实是他的天性,他的勇敢不含丝毫矫情。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最后保持胜利?正因为这个老大民族忽然迸出这些信心坚定视死如归的年轻人 ② 。古代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以前曾为自己这样申诉:

    “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,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。”

    那原因是太简单了:

    “朋友们,困难不在躲避死,而在躲避不正直,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。”

    他活着的时候,寂寞,孤独,勤苦,没有什么人关切他的存在;死了,他永远被大家记住,因为他曾经和神圣的抗战连成一页。而且,更因为,虽然不幸短命,他给我们留下三本值得珍惜的散文,《海星》,《竹刀》和《囚绿记》,不厚,然而沉重,尤其是后两本,在现代中国散文里面,有些篇耐人一读再读。

    什么是散文,鲁迅曾经指出:

    “散文的体裁,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,有破绽也不妨。”

    随便,因为变动的心情是体裁的依据;它的美丽就在它说明心情的变动,而破绽的来由正也密集在人性的隐线。司密斯(Alexander Smith)解说散文:

    “作为一种文学形体,散文类似抒情诗,因为是由某种中心的心情范畴而成————幻想的,严肃的,或者讥讽的。有了心情,散文从第一句到末一句便围着它长,正如茧之于蚕。散文作家是一个注过册的荒唐鬼,自身即是法律。散文家开头所要的是,一副快耳快眼,一种由寻常事物鉴别无限的暗示的能力,一种孕育的思维的精神。”

    尤其重要的是“他没有骄傲”。我们在没有骄傲的时候,首先写散文,用不着计划,用不着引申,用不着野心,一切含在本性,只要镜子澄明,尽管往里照去好了。世界最大的散文作家是蒙田(Montaigne),永远问着自己:“你知道什么?”他的渊博可以吓退百万大军,然而谦虚是他每战必胜的心理基础。

    陆蠡正是这样一个“没有骄傲”的人,老实人,到了寂寞的时候,便从过去寻找温暖,或者深一层,如鲁迅所说,用他的文字描绘人生的“破绽”。他不像他的浙东前辈那样恢宏,把丰盈的生命赋与散文的体裁,和三十年的人事潮汐打成一片吼声。读鲁迅的散文,大部分是他所谓的杂文,我们恍如回到读但丁的《神曲》的经验,中世纪和十三世纪活在他的爱憎的热情。逃亡,疲倦,战斗,永远战斗。但丁用诗做战斗的工具,属于中世纪;鲁迅用散文做工具,属于现代:

    “而小品文的生存,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。”

    陆蠡没有那么重的恨,他的世界不像鲁迅的世界那样大,然而当他以一个渺小的心灵去爱自己的幽暗的角落的时候,他的敦厚本身摄来一种光度,在文字娓娓叙谈之中,照亮了人性的深厚。这就是做一个小人物的好处,如若自身并不发光,由于谦虚和爱,正也可以“凡爱光者都将得光”。

    正因口齿的钝拙,感情习于深敛,吐入文字,能够持久不凋,他不放纵他的感情;他蕴藉力量于匀静。丽尼的散文多是个人的哀怨,流畅,如十九世纪初叶,我不敢就说他可以征服我的顽强的心灵。那是一阵大风,我们则是贴地而生的野草。然而陆蠡,这就是谦虚的美德,和风习习,看不见飙急,吹苏了遍野的种籽。他可以离开自己,从大地隐微的生命提示一个崇高的真理,而这个真理带着温暖,很容易就落在我们的心头。他让我们想起渥兹渥斯(Wordsworth)那首有名的小诗:

    “她住在人没有走过的路

    靠近鸽子的泉水,

    一个没有人夸的姑娘

    也很少人来爱:

    一棵一半看不见的紫罗兰,

    生在长苔的石头旁边!”

    《庙宿》里面说的是一位堂姊,“年纪仅三十左右,但望去好像四十的老人了”。小时候她抱着作者在野地玩耍,大了再看见她的时候,她一个人流落在山岭的破庙,“受她的丈夫的摈弃,受她自己的同胞的兄弟的摈弃”,而且也“受邻里叔伯的摈弃”,最后还要“失去她的爱儿”。这里是凄凉和孤苦,贫穷和忧患,然而发见作者在旅途之中生病,她立即点起灶火,煎了一剂草药给他喝,把她仅有的一包红糖冲进去,还直抱歉说:“糖太少,苦一点。”然后我们看到另一篇《嫁衣》,一个富农的少女,带了“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”嫁到陌生人家,里面全是母亲的心血,“母亲在她出嫁后不一年便病殁了。她原没有父亲。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出外一去不返”,自己不认识字,做了十年挨骂的贤慧媳妇,“她的青春在出嫁时便被褶入一对对的板箱,随着悠长的日子而霉烂了”。我们不妨再看一篇《私塾师》,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了,从前作者是他的学生,如今这位为衣食而苦苦挣扎的落伍的蒙师要向他说:“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