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可庵遗稿最新章节!

    大學經義

    昇如第三書壬寅十一月

    大學講說。昨夏以來。連汩憂冗。至今因循。更未仰復。伏庸歉嘆。他說之未契者姑毋論。就中明德說。此乃大學開卷第一義。實係義理肯綮。學問頭腦。是非從違之間。不可不反復歸一。而屢蒙勤諭。尙未契悟。豈愚昧之識。終不足以與進於高明之見而然耶。冞切愧懼也。近始細檢來敎。則其於愚說。頗賜印可。而不無濯舊來新之意。伏見務求實是。不吝舍己之心。歆服之餘。感幸亦深。然辭旨之間。猶有戀着舊見。左右撈摸之意。豈名理新得。猶未浹洽浸灌而然耶。抑盛旨固自明白。而弟却不能虛心細繹耶。來敎浩穰。今不暇悉辨。請只就盛說中最切要者明之。以求敎焉。來敎曰明德不可兼禀而謂有優劣分數則然矣。而若其據禀而謂有加損分數則未甞不可。夫優劣與加損。其爲分數之不齊一也。其爲涉禀而異一也。旣曰不可謂有優劣。則何獨可謂有加損。若曰可謂有加損。則又何獨不可謂有優劣耶。若曰優劣者淸濁美惡之等是已。加損者消長盈縮之分是已。此爲不同云爾。則消長盈縮。獨非兼禀之不同者。而其爲分數之截然。反有甚於淸濁美惡之不齊矣。以此而謂不害其爲明德之同軆者。愚不知其何說也。大抵愚意。明德之本軆者。一而無二者也。氣禀之拘定者。〈來敎不擧欲蔽。只說禀拘。故今依本語。〉有萬不齊者也。一而無二。故從明德本軆而言。則無時無處。不可言渾全。而無復有時而可言不渾全矣。有萬不齊。故從氣禀拘定而言。則無時無處。不可言分數。而無復有時而可言無分數矣。盖氣禀明德。雖不離一界子。而明德之所以爲明德則本不涉於氣禀矣。故論明德之本軆。則不但賦與之初。明德皆全。雖有生禀拘之後。亦無不全之明德矣。論氣禀之拘定。則不但有生之後。禀拘不一。原天命賦與之初。固亦有禀拘之不一矣。然其謂禀拘之不一者。亦謂氣禀之自拘定而有是不一耳。非謂明德本軆。亦被他拘定而有所不一也。其謂明德之無不全者。亦言明德本軆。不泯於禀拘而無時不然耳。非謂賦與之初。本無禀拘。而有生之後。獨全於禀拘之中也。故就氣禀拘定之中。論其不息之本軆者。須見得此不息之本軆。其十分渾全。卽與聖人無異可也。不可以其爲禀拘中明德。而疑其不息之明。有損於元初之渾全也。又須見得其氣禀之拘。亦在於賦與之初。而初亦無害於其明德之渾全可也。不可以其氣禀拘定之有碍於明德渾全。而劃出禀拘。以擬乎有生之後也。窃觀來喩旣曰原天命賦與之初。則聖愚明德。皆十分渾全。此固不易之至論。而其下又曰及氣禀拘定之後。則聖人明德。全其十分之明。衆人明德。或有七八分明。或有一二分明。如此則聖愚之間。明德分數。又不啻幾千萬級。而不免混氣禀而論明德矣。此盖於氣禀拘定之中。見得其本軆之明。未甚明的。而又不可以聖愚明德。謂有所禀之不一。故不得不推明德之同全而論於賦與之初。畫氣禀之拘定而說於有生之後。以爲氣禀明德。各占時界。兩不相碍之計。然殊不知氣禀明德。同得乎賦與之初。而不離乎有生之後。非有彼此先後之物。則如此分畫。初亦無救乎其所謂聖愚明德所禀不同之誤也。假如來喩而推渾全於賦與之初。畫禀拘於有生之後。則賦與之與禀拘。乃是古今之事耳。然則彼所謂下愚同得渾全之明者。眞如諺所謂舊居之說富耳。又何足據是以爲當今之實事乎。若曰所謂渾全之明。非謂畫在於賦初。卽有生禀拘之中。而原初之全者。未甞不在。則此卽聖愚明德同全之實。而愚說之所同也。又何爲而論其十分一分之異耶。若曰元初所得渾全之明。固於此乎〈卽有生禀拘之中。〉在矣。而彼所謂一分十分之明。又有在於渾全之明之外而不可混論。則實非愚之所敢知也。〈此盖於以下所論。於盛說謬誤處。頗中肯綮。於此數段。猛加血戰則庶有契悟之望矣。〉至於泉溝之喩。來敎所論。雖若有棄舊從新之意。然以弟觀之。亦只是還吐舊說耳。何也。夫所謂一分十分之明。是就本軆上說耶。是就泉溝上說耶。若就本軆上說。則天下之水同這一般明耳。豈有一分十分之不同。若就泉溝上說。則其所拘之質。固不能無分數之不齊矣。若其本軆之之不泯於氣拘者。〈所拘之質以下。只當就洿溝上看。〉只同這井泉十分之明耳。又豈有彼此加損之分數耶。來敎以井泉之凡物皆照。洿溝之不能皆照。證其明之有加損。窃恐盛見頭腦錯處。實在於此。夫泉之皆照。溝之不能皆照。是豈其本明之軆。有加損之分而然哉。特因泉溝之質不同。而明之發用。或周或不周耳。故只就其同照處而知其明之無所加損。則〈在人則見孺子入井而惻隱之發。聖愚皆同。此則泉溝同照處。〉其或有不照處〈下愚則外感不重處。善情或不能發。〉而明固自若者。亦可推知矣。〈下愚之善情不發。是其拘蔽之甚而外感不切故耳。非其本軆之明。有遜於聖人而然也。故忽遇外感至重處。此德之明。不覺油然而發。而其明之軆。卽與聖人無異矣。若其拘蔽之中。元無本軆自若之明。則卽此善情油然處。與聖人無異之軆。何從而發見耶。此處千萬照管。〉但同照處之明。發見在外面。故易見其爲同。不照處之明。拘蔽在裏面。故難見其爲同矣。故如執事者遂認這易見底而謂之聖愚之明同。難見底而謂之聖愚之明異。然其實同照與不照。易見與難見。不害其爲同這一般明耳。何可異而觀之哉。所引或問章句之說。似亦未深察本文之意也。或問所謂全其本軆而無不明。不能無蔽而失其全。是因聖凡資禀之不同。而論其軆是德者。有全不全之異耳。非謂明德本軆隨禀而異。而或全或不全也。章句所謂明之而復其初。亦言明之於拘蔽之後者。有若中失而還復其初耳。非謂拘蔽之時。其初之明。眞如凡物之亡失。而及其復初則又如覔牛羊於草澤之間而後得者也。且來敎於衆人分上。雖不許其初之明。〈卽十分之明。〉而猶許其現在之明。〈卽一二分之明。〉愚未知其初與現在。其界分何如耶。若以其初畫之於有生之前。則章句所謂復其初者。是謂將有生之前之明。來換却現在之明耶。若曰其初與現在。不害其幷存於有生之後。則是謂二副明德。一則渾全。一則零星。齊頭並存於方寸之中耶。由前之說則聖愚之同明。初非有生〈指有生後言。〉之實軆。而聖學之敎人復初者。無乃迂遠荒誕之歸乎。由後之說則聖人明德。只有一軆。衆人明德。却有兩軆。而其所謂現在之幷存者。不亦贅疣沒緊之甚乎。於此端的道破。則理到之言。安敢不從也。乃若愚意則以爲明德之明。無聖愚無前後。只是一而無二者也。故就氣禀拘定之中。謂亦無現在之明。則固無可論矣。若曰有之則此卽其初之明之所在。而其初與現在。本無可以二名者也。旣無可以二名。則又何論其彼此之加損耶。至於下愚惻隱一段之明。與聖人無異。而非其全軆之明。與聖人無異云者。亦恐於實軆上。有未眞切軆驗也。夫下愚明德。雖被氣欲之汩蔽。若其外感忒重。則不但惻隱之仁。有時發見。羞惡辭讓是非之情。亦隨所感而未甞不發於日用之間矣。惟此四端之發。豈非其全軆之明。與聖人無異者耶。但聖人四端。隨遇必發而無時不然。下愚四端。有時或發而不能盡然。此爲不同〈此正如泉溝之或能皆照。或不能皆照矣。〉爾。然是乃氣禀之使然耳。非其明德全軆有不同於聖人而然也。所謂空隙中洞然。非全軆洞然之喩。亦恐於名理上。不免有聽瑩也。盖本軆者只指其要妙之稱。全軆者揔擧其所該之名。則二者固不能無別。然至若明德之所以爲明德。則該乎心性情之本軆〈虛靈。心之本軆。所具之理。性善本軆。所應之情。四端本軆。〉而爲德者也。故就明德上看。則全軆又都是一箇本軆。而本軆之外。更別無全軆矣。然則空隙中本軆之洞然者。卽其全軆之洞然而〈此與上揔四端之發而爲全軆之明者。各爲一義。而亦不相妨。細玩之可見也。〉非有二也。豈可曰本軆則洞然於空隙之中。而全軆則不免於曀曀耶。幸更虛心而細玩也。

    答昇如第三書癸卯正月

    大學講說。彼此俱緣憂故。往復動經年歲。尙未有了當之期。此而如此。則其他記疑文字之積在塵篋者。將何時而悉獲斤正耶。念之不勝憂悶也。明德說前日之書。自謂罄竭無餘。盖愚見大軆之謬。旣皆悔服。而明者千慮之失。亦以奉?。庶幾其爛熳歸一。更不至有拖長乖戾之患矣。及承來喩。張皇屢十百言。復申前見。其於愚說。畧無見採。殊不覺憮然失圖也。然是豈高明之吝於舍從。盖其的見義理之必然而無所撓屈耳。以是謹就盛書。反復玩繹。潛俟回悟之幾。而卒不能得。故輒敢復有云云。幸毋謂我迷謬而終垂振拔之惠也。

    來敎曰明德。止愚不知其何說。

    高明於愚所謂兼禀據禀之說。一例混看。不察其下字之不同。宜乎爲說愈多而愈不合也。夫兼禀云者。以明德而混氣禀。打成一片。鶻圇無別之謂也。據禀云者。卽氣禀而論明德。固非掉脫於氣禀之外。而亦非滚雜於氣禀之中也。以明德而混氣禀。則氣禀有淸濁美惡。而明德亦隨而有淸濁美惡矣。此所以謂有優劣分數則未可者也。卽氣禀而論明德。則視此氣禀所拘之分。而核彼明德未泯之實。〈此固但就衆人分上言。而聖凡全不全之別。可推以知矣。〉故明德自不能無消長盈縮之不一者矣。此所以謂有加損分數則未甞不可者也。兩言之別。不翅黑白。而高明比而同之。不亦異乎。昔塘翁論五常之性曰是卽氣質而論之者。而巍泉諸公。誣以和氣言性。高明之論。無乃近此乎。

    大抵愚意。止有生之後也。

    來喩所謂明德之本軆。一而無二。氣禀之拘却。〈愚書拘定之定字。更看却覺有病。不如換足却字以成文。〉有萬不齊。從明德本軆而言。從氣禀拘却而言。此四言。或不能對着愚說之本意。或不免背却所爭之題目。請且陳之。夫所謂一而無二者。所以對分殊而言也。如曰太極一而無二。而五常爲分之殊是也。愚之本意。只言明德之隨氣禀拘不拘。而有全不全之異。未甞言明德之隨氣禀拘不拘。而自爲分殊之明德。〈若曰明德隨氣禀而有淸濁美惡之分。則是爲分殊之明德也。〉則一而無二之說。不足以對着。當改之曰明德之本軆十分渾全也。〈一而無二者。明德之無異軆也。十分渾全者。明德之全軆也。下語自不同矣。〉夫所謂有萬不齊者。所以論淸濁美惡之氣禀也。愚說所謂氣禀拘却者。盖指氣禀之拘明德。而非指拘明德之氣禀。則有萬不齊之說。不足以當着。當改之曰氣禀之拘却。有多寡淺深之不同也。若所謂從明德本軆而言者。是捨禀拘而只論明德之說也。從氣禀拘却而言云者。是捨明德而只論禀拘之說也。〈盛論本旨如此。〉吾輩所爭題目。豈此兩言之謂耶。乃是卽氣欲所拘之中。說得被拘之明德。而高明則謂之全。愚則謂之失全者也。然則彼此只當就本題目上說去而已。不當更將舍禀拘而只論明德。與舍明德而只論禀拘之說。來做却別般題目也。凡此四言。旣不能對着愚說之本意。而又不免背却所爭之題目。則問東答西。非愚之所能也。惟來說下段曰就氣禀拘却之中。論其不息之本軆者。須見得此不息之本軆。其十分渾全。卽與聖人無異可也。不可以其爲禀拘中明德而疑其不息之明。有損於元初之渾全也。此乃高明立論之頭腦也。請就此而質之。夫所謂氣禀之拘却者。未知拘却何物耶。若曰拘却別物。則謂明德之無損於元初之渾全宜也。若曰拘却明德。則其爲他拘却之明德。無損於元初之渾全者。果何理也。明德爲他拘却。而猶能無損於元初之渾全。則所謂被他拘却者。徒有拘却之名。而無拘却之實矣。旣無拘却之實。則何惡乎拘却之名。而大學之敎。必欲使人祛其拘却而後已耶。且所謂本明之不息者。〈本文息字。卽是熄字。若或與至誠無息之息字同看則誤矣。〉是不泯而餘存之謂也。方幸其不泯而餘存。而遽索其十分之渾全者。又是必無之理也。試思之。〈賦與之初有生之後兩段。卞在下段。〉

    窃觀來喩。止非愚之所敢知。

    高明於愚所謂原天命賦與之初及氣禀拘却之後兩言。反復窮詰。乘快胡說。以爲一擧倒着之計。然以愚觀之。其於名理上恒言。尙且不能曉解。恐未足與論於精微之義也。愚之兩言。盖本於章句之說。請先以章句質之。章句曰復其初。所謂初者是何時何界耶。旣有所謂初。則必有所謂後者。而不得不以但爲氣禀云云者當之矣。此則又是何時何界耶。其以爲兩時兩界耶。抑以爲一時一界耶。以爲兩時兩界也則是亦誣。朱子以賦與禀拘。各占時界。一屬有生之前。一屬有生之後耳。愚之兩言。宜其同歸於見誣也。以爲一時一界也。則一時一界之中。分言賦與禀拘者。必有其說。而愚之兩言。亦或不至大悖矣。何不先從章句兩言上。會疑求通。而只就愚之兩言上。多般問難耶。夫所謂明德者。是心之虗靈。所以包却衆理而爲軆者也。所謂氣禀者。是心之氣質。所以具諸方寸而爲生者也。惟此兩物事。旣同係乎一心字。則可知其有則俱有。不可以相先後也。然則天命之所賦與底。卽氣禀之所拘却底。氣禀之所拘却底。卽天命之所賦與底。其必無兩時兩界也明矣。然論明德本然之軆。則自是十分渾全。而觀明德拘蔽之形。則不免已失其全。於是乎窮理之士。不得不爲兩面說話以處之。其論十分渾全。則必溯而言之曰天命之賦與者。本如彼爾。其論已失其全。則必反而觀之曰氣禀之拘却者。乃如此爾。盖天固以渾全者賦與於人。而人便以不好底氣禀承受了。遂失其全。故論之者以渾全底歸之賦與。以失全底責之氣禀。此語勢之當然者也。今若換置其說而求渾全於氣禀拘却之中。〈高明之見如此。〉則無奈乎目下之所見者非其全也。推失全於天命賦與之際則不成道。衆人之所得者本不全也。此所以上兩言之各有攸當。而雖使聖人復起。不能以易之矣。至於初與後之分。則以其推本然而言。故謂之初。以其據目下而言。故謂之後。且名言之序。當先賦與而後禀拘。不當先禀拘而後賦與也。自外面觀之。雖似兩時兩界。而其實則一時一界之中。有此兩面說話也。盖此兩面說話。如車之輪。如鳥之翼。不可擧一而廢一。故知天命賦與之初之說。則可知所謂目下之失全者。初不害爲本然之渾全也。知氣禀拘却之後之說。則可知所謂本然之渾全者。卒不免爲目下之失全也。惟其不害爲本然之渾全。故目下之失全。雖爲可恨。而均賦之天命。終必有可復之理矣。惟其不免爲目下之失全。故本然之渾全。今不可恃。而所拘之氣禀。不可無變化之功矣。如是說得然後。事理的當。而旨意融活。更無許多窒礙處矣。高明之見。盖未及此。故乍見愚之兩言而執迷誤解。以所謂天命賦與者。歸之有生之前。〈有生之前。只是在天之明命而已。更何論明德之賦與哉。〉以所謂氣禀拘却者。置之有生之後。判然作兩時兩界。而謂愚意之如此。遂以古今之事。舊居說富等無倫之言。驅卛而困詰之。君子之知言。果如是乎。此愚所以譏高明之於名理上恒言。不能見解。而未足與論於精微之義者也。愚之兩言。今旣發明矣。請復以加損分數之說繼之可乎盖吾輩所爭。非論天命賦與十分渾全之明也。不過卽氣禀拘却。已失其全之中。而指出其不息之明也。夫氣禀之拘却。不能無多寡淺深之不同。則所謂不息之明。亦必有消長盈縮之不一者矣。如氣禀拘却一分。則明德卽被一分之昏。而所餘之九分者。乃不息之明也。拘却二分。則明德卽被二分之昏。而所餘之八分者。乃不息之明也。向所謂加損分數者。正指此耳。豈謂衆人當初賦得此有分數之明德哉。此理精深。固難容易見得。而讀章句或問者。庶可以默推。又不必待明見達識而後可知。而高明於此尙爾矇矓。良可恠也。

    至於泉溝。止何可異而觀之。

    泉溝之喩。當初愚意。盖以理難明而物易見。故借物以喩理而冀高明之契悟也。今乃大失所料。極用咄咄。愚所謂十分一分之明者。盖據泉溝不同之質。而較其明之全不全耳。井泉至淸。故能全其十分之明。洿溝至濁。故堇存其一分之明。此目下必然之事實也。如欲使洿溝同於井泉。則必姑舍其所拘之質。而推論其元初之明然後乃可言也。不然則必待澄汰而復其初然後亦可言也。今來喩曰所拘之質。不能無分數之不齊。則盖亦據洿溝所拘之質而論其明者也。然而猶抵死執拗曰本軆之明。不泯於氣拘者。只同這井泉十分之明。又豈有彼此加損之分數耶。噫。執拗雖如此。其奈目下事實之不然何哉。盛論旣然矣。而至論井泉之凡物皆照。洿溝之不能皆照處。則乃復云特因泉溝之質不同。而明之發用。或周或不周耳。何其言之前後相反。判然如出於兩人之口耶。抑所謂自然不易之公論。而回頭轉脚之好消息耶。夫明之發用。或周或不周者。卽其本軆之明。因其質不同而或全或不全耳。夫何疑之有哉。而猶復半呑半吐。左逃右閃耶。若曰軆與用不同。軆則皆全。而用則有周不周云爾。則夫軆之與用。本非兩事。軆全則用亦周矣。軆不全則用亦不周矣。豈有軆則全而用獨不周之理哉。至於所謂同照處之明。不照處之明云云。可見其愈往而愈惑。夫洿溝之照。卽所謂一分之明也。是於井泉之照。堇當其一分。而未及其九分。則其分之加損。安得以諱之哉。故泉溝同照處謂之明同則可。謂之明無加損則不可。盖一分之明也是明。十分之明也是明。不論其分而只論其明。則未甞不同。所以謂之明同則可者也。然一分之明。其明至寡。十分之明。其明至多。以此較彼。其分懸殊。所以謂之明無加損則不可者也。今高明偶見其明同處。而便以爲明無加損。則眞所謂六與七不辨者也。洿溝之不照處。卽所謂九分之昏也。旣曰昏矣。復安有所謂同這十分之明耶。夫同這十分者。卽元初渾全之謂也。本明之軆。已變而爲昏者。何可謂之元初渾全乎。不照處三字。只見其爲昏而已。决無討箇明處。而猶曰其明固自若。則是乃指夜爲晝。指黑爲白者也。發見在外面者。固是易見底。而高明則不能見而強謂之易見底。拘蔽在裏面者。自是不可見底。而高明則自謂獨見。而但諉以難見底。似此眼目。恐反不如叩槃擬日之見也。

    所引或問止而得者也

    古人以讀書而不解其旨。謂之不曾讀。今以此段所論觀之。恐高明不曾讀得章句或問來也。抑自知己說之窘遁。而拗捏章句或問之旨。以從己意耶。噫。卽氣禀不同之中。而看明德之全不全者。莫如或問此說。而今乃曰是因資禀之不同。而論其軆是德者。有全不全之異。夫資禀雖不及於上智大賢。而明德猶無所蔽而無不全。則軆是德者。抑獨何心。自蔽其無所蔽。而自失其無不全耶。眞是恠事也。甞聞李巍岩解孟子章句仁義禮智之禀豈物之所得而全哉之說曰。物亦全具五常之性。而但不能自全之耳。高明之言。宛是此公口法也。然彼則以爲物無知覺。故不能自全其全具之五常者。猶可說也。今則以人之知覺而不能自全其禀拘上。無蔽渾全之明德者。尤是無於理之理。而可見其加於彼一等矣。假如來喩。而或問所云其以軆是德者爲言。旣曰軆是德者。自蔽而失其全。則卽此便是衆人明德之不如聖人之全者耳。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