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(1878—1923)最新章节!

    停战协定 1918年11月11日,随着停战协定签订,战争结束了。德国失败不是因为国内革命,而是因为德军节节失利。德国人民无法承受战争失败的压力与英国的封锁,最终发动了革命。1918年11月11日签订的停战协定不是一份普通的停战协定。它之所以非同一般,是因为德国别无选择,必须上交协约国指定的大批数量枪炮、飞机与军舰。即使接下来双方对和平条款无法达成一致,德国也不可能再次发动战争。事实上,停战已经升级为投降。德国要求协约国做出承诺:最终条款要与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提出的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及其随后讲话内容相符。对此,协约国做出了相应承诺,但提出两个条件:第一,必须由协约国来确定“自由海域”范围;第二,“德国必须全面赔偿海、陆、空入侵对协约国人民及财产造成的所有损失”(选自1918年11月5日美国国务卿罗伯特·兰辛给德国政府的照会)。

    战时宣传 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是“和平运动”的一部分。整个战争进程中,“和平运动”一直在进行,只是声势相对较弱。这场大战牵动着世界各族人民,甚至包括非参战国国民。在政府有条不紊的组织下,各国人民了解到战争的来龙去脉。各国政府空前信任民众。有关战争的通讯报道、各项条约甚至政治谈话记录,政府通过官方文献公开,并向新闻界发布。各国政府纷纷设立宣传部,部门职责是策划各种书籍、宣传手册与新闻稿件,解释战争前因后果,并以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。有些国家甚至深入敌国内部进行宣传。在英国,德国政府利用传单、手册甚至新闻报纸,以书面形式散布言论,试图粉饰战争行为。同样,英国政府也在德国宣传造势,并取得了巨大成就。世界大战期间,《泰晤士报》的改编者和《每日邮报》的创办者阿尔弗雷德·哈姆斯沃思将全部新闻资源与力量投入各个敌国,建立了协约国的宣传体系。

    和平策略 战时宣传产生的诸多影响之一是各国人民对这场战争都有主见,都在思考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。在西欧各国的首都,尤其是在中立国的首都,人们一心一意致力于和平事业。交战国环绕的瑞士就像一座岛屿。瑞士宪法规定:持不同政见者或党派均可在瑞士境内停留。因此,瑞士尤其适合成为战时国际和平运动中心。瑞士不仅有各中立国代表举行会晤,讨论和平方案,而且交战双方代表也会不期而遇或如约而至,抓住时机进行和平试探。伯尔尼与日内瓦是战争期间非正式外交中心。1917年2月和3月,交战双方曾在瑞士进行过闻名遐迩的半官方和平努力。在比利时军队服役的波旁-帕尔马的西克斯图斯是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的内兄。受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一世和法国总统雷蒙德·普恩加莱之托,波旁-帕尔马的西克斯图斯与阿道夫·埃尔德迪伯爵多次会晤。会谈中,阿道夫·埃尔德迪伯爵受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与外交大臣奥托卡尔·切尔宁伯爵委托,向协约国表达了和平意愿。此时,奥匈帝国每况愈下。国家无力偿还债务,遭受饥荒与革命的威胁。然而,由于奥匈帝国政府拒绝将的里雅斯特归还意大利,谈判最终破裂。1917年冬,英国将军扬·克里斯蒂安·史末资与奥匈帝国代表阿尔伯特·冯·曼斯多夫-普伊-迪特里希施泰因在瑞士短暂协商,同样无果而终。

    阿尔弗雷德·哈姆斯沃思

    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

    德国的和平倡议 早在参加世界大战之前,美国政府就十分关注和平问题。1916年12月18日,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提出战争调停,遭到拒绝。就在一个星期前,即1916年12月12日,德国政府曾经提出万人瞩目的和平倡议,但并未公开条款内容,这对协约国十分不利。协约国各国政府认为,不了解德国条款内容贸然前去谈判,德国必定会先发制人。此时,德军依然占据着比利时与法国东北部,完全可能以此为筹码进行要挟。因此,协约国拒绝了德国的和平倡议。

    奥托卡尔·切尔宁伯爵

    扬·克里斯蒂安·史末资

    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 此后,一直到美国参战,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就人类需要和平及缔造和平的必要性,通过系列讲话发表了崇高宣言。1917年4月6日,美国向同盟国宣战后,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一边积极推进战争计划,一边继续向美国公众发表演说。事实上,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总统的公开演讲也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信息。1918年1月8日,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总统以个人身份向国会陈述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。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被宣布为“世界和平计划”,其内容主要包括:“第一点,无秘密外交;第二点,航海自由;第三点,消除国际贸易障碍;第四点,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障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;第五点,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。”其他几点涉及同盟国从俄国、比利时、法国、塞尔维亚及协约国其他国家撤军问题。第八点指出,因普鲁士吞并阿尔萨斯-洛林导致“该地区半个世纪动荡不安”,阿尔萨斯-洛林地区必须归还法国。第十二点指出,“确保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民族的主权稳定”,允许奥斯曼帝国境内其他民族自治。第十三点提出“波兰独立”。第十四点提出“设立国际组织”。

    非协商和平条约 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相继获得各国承认。德国政府也大致明了:和平条约是一种强加条约。不过,德国并不了解和平条约细节。如果条约内容与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和美国总统随后讲话内容相一致,德国将无法对条款内容提出异议或反对。协约国政府已经决定:起草和平条约之后,交给德国直接签署。因此,《凡尔赛和约》绝非协商和平条约。德国失去了全部资本才彻底屈服,已经错失协商谈判的机会。事实上,一旦允许德国进行协商,德国肯定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。

    巴黎和会 1918年年底,和平会议开始在巴黎筹备。因此,协约国选择巴黎作为会议地点。1919年1月中旬,和平会议筹备完毕。相关国家代表团多达几千人。共有二十七个战胜国派出代表。除了真正参战的国家————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俄国、比利时、日本、葡萄牙、塞尔维亚、罗马尼亚、希腊和希贾兹王国,还有并未真正参战却向德国宣战的国家玻利维亚、巴西、中国、古巴、厄瓜多尔、危地马拉、海地、洪都拉斯、利比亚、尼加拉瓜、巴拿马、秘鲁、暹罗和乌拉圭。这些国家曾向德国公开宣战,这对协约国十分有利,因为公开宣战意味着这些国家断绝了与德国的经济关系。此外,还有一些国家在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才诞生: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。这两个新国家诞生于同盟国灰飞烟灭之际,随后便加入协约国,并且派出了军队。在巴黎和会上,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爱德华·贝奈斯,波兰代表是著名音乐家伊格纳奇·扬·帕德雷夫斯基。1917年,俄国退出了战争,所以未派官方代表出席会议。出席巴黎和会的国家都是协约国成员。直到条约起草完毕,敌方国家德国代表、奥地利代表、匈牙利代表[1]、保加利亚代表和土耳其代表才获准来巴黎。

    巴黎和会

    巴黎和会代表团 由于战争规模空前而且涉及利益极其复杂,主要国家的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相当复杂。参与起草条约的各国代表必须有一大批人员————军人、公务员、经济学家、地理学家、语言学家、民族学家及其他人员————辅助。英国代表团有五百多人,住在克勒贝尔大街美琪大酒店。英国政府承包了酒店从地下室到顶楼所有房间。英国各委员会与官员办公室设在另外两所酒店内。美国代表团不如英国代表团规模大,住进了协和广场的克利翁酒店。各国政府派出高官作为全权代表,与代表团其他成员入住同一酒店。不过,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单独住在美利坚广场的一栋房子内。英国首相大卫·劳合·乔治住在美琪大酒店附近的一套公寓里。法国政府近水楼台先得月,像奥地利帝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一样,动员了全国的公务员与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。会议举行的实际地点是位于奥赛堤岸的法国外交部。

    爱德华·贝奈斯

    伊格纳奇·扬·帕德雷夫斯基

    主要与会代表 在奥赛堤岸,代表团召开了多次会议,既有重大会议,也有涉及非主战国利益的会议。不过,绝大部分工作与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由协约国主要国家主持,即法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美国和日本。主要会议只有五大强国全权代表参与。这是保证任务繁重的巴黎和会以合理速度推进的唯一办法。巴黎和会主席是法国总理乔治·克里蒙梭。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、英国首相大卫·劳合·乔治及英国外交大臣阿瑟·贝尔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意大利全权代表是西德尼·桑尼诺。西德尼·桑尼诺一贯态度强硬,不善与人共事。同时出席巴黎和会的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·埃曼努尔·奥兰多却十分机智灵活。希腊全权代表是埃莱夫塞里奥斯·韦尼泽洛斯。作为次要国家代表,埃莱夫塞里奥斯·韦尼泽洛斯在确定巴尔干半岛相关条款时,彰显出政治领袖的能力与风范。在条约内容上,他为希腊争取到大量有利条件。然而,由于后来埃莱夫塞里奥斯·韦尼泽洛斯退出政坛,希腊最终未能获得实际利益。在巴黎和会上,英国的扬·克里斯蒂安·史末资将军和罗伯特·塞西尔勋爵,以及法国的莱昂·布儒瓦虽然没能起到主导作用,但承担了重要任务,与美国总统托马斯·伍德罗·威尔逊一起负责创建国际联盟。

    阿瑟·贝尔福

    西德尼·桑尼诺

    德国照会 1919年5月月初,协约国与德国之间的和约草稿————共四百四十条————拟订。到目前为止,协约国不允许德国参加协商或起草和约内容。经过协约国代表团各委员会长时间无数次研究后,协约国全权代表召开多次会议,最终拟订了和约草稿。当和约草稿拟订后,德国政府才接到通知派代表团前去参会。德国代表团抵达法国后,住在凡尔赛宫。在这里,德国代表既能潜心研究和约草稿,又能不受外界打扰在园内散步。1919年5月7日,和约草稿交给了德国代表团。德国代表有三星期时间进行研究并提交意见。这项任务十分艰巨。德国代表承担了这个重任,负责研究冗长复杂的系列条款。1919年5月29日,德国代表准备了一系列超长照会(一百多页密密麻麻的打印纸),以分次连续说明的方式,提交了对和平条款的意见。最终意见汇总为一份声明:根据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,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已经签订停战和约。实际上,交给德国代表团的和约草稿与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并不一致。不过,1919年6月16日,协约国以书面形式,巧妙、合理地解释了忽略两者差异的原因。

    修订机构 德国以充分事实为依据指出,就目前的形势与范围来看,协约国及参战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。针对此事,协约国回复说,根据和约,“建立修订机构,通过讨论意见与统一意见的方式,调解所有国际问题。并根据最新实际情况,及时修订1919年拟定的和约。”事实的确如此。所有条约都要适时调整,《凡尔赛和约》也不例外。只要双方(协约国与德国地位平等)理由充分,就可以调整和约。在提议中,德国指出了可能成为修订阻力的一个因素:德国既不是战争赔偿委员会成员,也不是国际联盟成员。不过,协约国不允许德国进入赔偿委员会和国际联盟。在1919年6月16日的回复中,协约国指出:“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,德国革命才爆发。目前,谁也无法保证德国不会发生新的变化。”不过,协约国针对德国提议做出了让步————专门组织上西里西亚公投,并未将该地直接并入波兰。此外,在1919年6月16日照会中,协约国告知德国:“协约国必须申明,照会及其备忘录构成了最后定论。”当时,德国政府不得不接受和约,否则就要再次面临战争。然而,此时德国已经不可能继续战争。最终,1919年6月28日,双方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和约。

    《凡尔赛和约》 像人类制订的所有法律一样,《凡尔赛和约》也不完美,但它是一份重要文件。可以说,它是欧洲体系的总宪章。《凡尔赛和约》共十五部分。开篇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,结尾第十五部分是杂项。

    国际联盟 《国际联盟盟约》(第一条至第二十六条)带给整个世界巨大希望,因此,各国智囊对建立国际联盟寄予厚望。他们都曾亲身经历了世界大战,盼望着全世界长治久安。根据《国际联盟盟约》,国际联盟应运而生。联盟成员包括世界所有文明国家。国际联盟成员国不仅承诺保障各国领土完整,而且承诺战前双方必须先以仲裁方式解决争端。为了完成伟大使命,国际联盟在日内瓦设立了永久性机构————秘书处,由各国政治家————其中不乏誉满全球、经验丰富的政治家————组成理事会,以公平谨慎的态度处理一切相关问题。当然,国际联盟不一定每次都能促成和解。

    领土问题 《凡尔赛和约》第二部分(第二十七条至三十条)是德国边界问题。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标是:德国将阿尔萨斯-洛林归还法国(根据《凡尔赛和约》,恢复1870年7月18日的德法边界)。德国要将西普鲁士和波兹南归还波兰,恢复1772年边界,即第一次瓜分波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