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金刚经采微余释最新章节!

   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

    世传。有加佛说二字。谓佛说金刚般若等。此后人谬加。须知经通五人说。谓佛菩萨弟子天仙化人五人也。若部内兼四人说者。题中不称佛说。若一经始终。金口所说者。题标佛说字。拣非兼四人所说也。然何以称经。须知虽四人所说。为佛印定。即同佛说。故得称经。大论云。下四印定。通云佛说。若尔既通云佛说。题标佛说。有何不可。须知。通云佛说。乃得称经。非金口所说。若金口所说。唯一席而已。且此经凡有六译。若什公与魏菩提流支。及陈真谛。此三译。同名金刚般若等。若隋笈多。谓金刚能断般若。其大唐奘法师。与大周义净。此二译同名能断金刚般若。是即由立题不同。遂释义有异。笈多以能断二字。在金刚后。则取金刚坚利。以喻般若。曰金刚能断般若。乃喻法立题。若奘师义净。以能断二字。在金刚前。如云菩萨坚执犹如金刚。以般若空慧。能断此执故。云能断金刚般若。(如慈恩传)乃成单法立题。既以般若空慧为能断。金刚为所断。岂非单法。相传海东晓师。亦有疏释此经。乃同奘师之说。皆无取也。无著论。以法喻立题。而什公等。皆符合论意。

    百炼不消。

    须知非但金刚。只如此间邠铁。亦百炼不消也(笔谈)。

    显示不共。

    此对初义。别在此经。故云不共。然与下文。文相有异。不可一例。

    波罗蜜。

    梵语波罗。此云彼岸。蜜此云到。若回文顺俗。故云到彼岸。准诸文。略云三翻。诸经多翻为到彼岸。生死此岸。涅槃彼岸。烦恼中流。菩萨以无相妙慧。乘禅定舟航。从生死此岸。渡涅槃彼岸。或翻事究竟。如摩诃衍论云。天竺语法。凡所作事毕。则云波罗蜜。或翻度无极通。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。合而言之。故云度无极。此约事理行满。曰无极。

    三一总别。

    然总别。不应双举。譬如拳指。言总则总无别。总览别为总。如合指为拳。唯拳无指。言别则别无别。别开总为别。如开拳为指。唯指无拳。若尔。如何总别双存。谓三一总别耶。须知一是总题。乃总览一经大义。则题中义含体宗用。故云总也。三是所诠别文。就别文说出体宗用。故云别也。有此文义两途。故云三一总别。乃得双举。

    慈氏。

    弥勒号慈氏。如华严法界品云。或见弥勒。最初证慈心三昧。从是已来号慈氏。

    何意复造论作十八住释经。

    净觉。谓八十颂。在十八住论后者。非也。义净三藏云。此经西方乃有多释。考其始也。此颂最先。则八十颂。

    事必属正。

    亦如法华谓。从三昧安详而起。虽未彰言。事必属正。

    三疑兢起。

    自旧反于此。有总别两疑。且总疑者。既集一千无疑罗汉。何故却有疑耶。别疑者。且小乘灰断。如何却疑释尊重出耶。小乘无它佛之谈。如何疑它方佛来耶。小乘无作佛之分。如何疑阿难成佛耶。今为伸释。且总疑者。罗汉于四谛理上。决定无疑。于事上不了。故有疑耳。如罗汉不识赤盐等。若别疑者。以小教不诠。故云无也。所以怀疑者。由迦叶礼敬而生。一千罗汉。各各怀犹豫疑情。共有此三。非谓唱起所疑也。(且小乘亦知有他方佛。但谓一佛各化一方。而不知十方诸佛。悉是释迦分身。谓无它佛之谈。此乃四明答杨大年书语)自旧或谓。权疑。为启当来诚信者。若尔。阿难被黜出。乃见经论所说。再来入窟。亦经论明文。何以却不见再来之文。谓事非彰灼。故设权疑。或谓实疑。谓形容似佛。众不识故疑。且大论。明结集时。迦叶单白和僧。阿难方登宝座。若尔。何人不知高座是阿难。而却云不识故疑耶。况佛乃黄金色相。大众一睹便了。若微细律。(合论引)未见其律本文。恐阿难结集时。形容精爽。威仪似佛。诸天奉侍。如奉世尊。故云似佛。

    多闻闻物。

    此两闻字。须知。多闻乃知闻。属自。闻物乃传闻。属他。

    不仰不下不方不维。

    不仰。则不仰口食。仰观星宿。占相吉凶也。不下。则不下口食。垦土掘地。种植田园也。不方。则不方口食。通致使命。驰走四方也。不维。维不正四维也。谓医药卜算。小术而求食。此四曰四种邪食。

    四王所奉钵。

    四天王。各奉一钵。佛不偏故。俱受所献。遂拍为一。今钵盂有四。

    除慢。

    佛乃净饭王之子。既行乞食。教中所制。若见余比丘行乞。无轻慢也。

    初广大心。

    即弘誓心。弘者。大也。所有一切众之类。则三界四生。并入弘誓愿数。而灭度之。有人。认作如来度生者。谬矣。

    唯然。

    唯者。诺礼对。然者。领受。

    为欲审是所以斥非。

    欲审其是义。须反显。若菩萨。于一切众生所。不起它相。皆如自体。则信解自它平等故。岂有我人等见。真是菩萨。如是则心不颠倒也。

    宝积经等。

    经云。正法灭时。对邪称正。则佛法灭时也。三不现前。则三宝隐没时也。此须末法最后时。谓五百岁。应以大集为正。有人。谓后五百岁。指正法一千年后五百年。对前为后。应分二五。此说有违宝积。

    事福本空。

    本空。即妙性也。若尔。下文较量何似。

    至于极少首题一句。

    一部同诠实相。岂可只四句有功德耶。大师云。文文之下。通结妙名。句句之中。咸具体等。可以比知。

    初果后进断欲思六品。

    下地思有九品。共润七番生死。九品者。上中下大三品。每一品。开三成九。则上上一品。能润二生。上中上下及中上三品。各润一生。其中中中下。共润一生。是即断六品。尽能润六番生死。乃证二果。

    罗汉有二种。

    即慧俱二种也。有退不退。若俱人得灭尽定。则不退。慧人不得灭尽定则退。但是以圣退圣。终无以圣退凡。譬如沙井中间若堕。真至于底方住。乃从四果退。至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